古代学校名称都有哪些?
“大学”二字最早见于《礼记•大戴礼》,原文是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意指,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注:这里的大师,不是指现在所谓的大学教授) 那有没有大学之名呢?有!且有很多!《礼记》记载“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注:此处诸侯指邦国君主,而非公国国王。) “辟雍”,全称为“璧雍”,是一个象形字,其形状像一面圆壁,中间有一通道。据《尔雅•释宫》记载,这种建筑形式,周制长三丈,宽二尺,高一丈二尺;汉代则加长加高至三丈六尺,厚一丈八尺。里面可有教室、寝室、祠庙等,但主要的意义并不是要在此讲学或多供奉什么神灵,而是在于举行祭祀大典时,人们进行环绕礼拜的场所。 那么,既然有“辟雍”之称,自然就有“辟雍”之实了。如汉武帝所建之太学,就是模仿西周的辟雍而建。
以上所说的“大学”或是“辟雍”,都是官方设置的最高学府。除了它们之外,还有一种私人设立的学堂,如春秋时期孔子建立的“杏坛讲学”,后世称之为“私塾”或“书院”。 到了宋代,国家设的官方学府称“国学”,而民间设立的私学则有“私馆”“书堂”“书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