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为什么不回国?

甄团喜甄团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提到中国的留学生,很多人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中国人留在中国,外国人都选择留洋,但唯独中国的优秀学子似乎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将祖国视为畏途。中国学生对美国的追捧,对留学的狂热程度空前高涨,这似乎与“留学热”的最初期形成了强烈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在国内接受过优质教育的祖国骄子们,将国外视作“人间圣地”,不惜背弃祖国,投怀他国呢?

1。素质问题:不少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养成了骄生贯养的坏习惯,质量意识差,没有良好素质。

中国家长在国内对孩子的教育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中国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老师讲课,学生做作业就行,平时的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这就培养了中国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懂节俭,花费大手大脚。而到了国外,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要学生自己处理,这极大的考验着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律能力。很多国内“娇生惯养”出来的中国留学生不适应国外的生活,被歧视,被排挤,以至于部分中国学生被打击以后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绝路。素质高的学生出国以后能很快适应国外的生活,成为优秀留学生;但不少素质明显差的学生,却在国内国外都混的很不赖,反而成了社会的负担。

2。语言问题:不少中国学生到国外以后,英语不过关,交流遇到困难。

中国学生语言适应能力差是公认的,虽说不少中国学生高考要考英语,但是,英语真正达到交流水平的,却没有几个。许多中国学生在国内打了十二年英语基础,到了国外却发现英语不过关,单词量不大,口语不行,听力不成,写作一般,以至于不能和本地人进行基本的交流。英语不行,学习自然受阻,生活自然不开心。许多中国学生由于语言上的困难,造成了学习、生活上的障碍,饱受煎熬,甚至对前途感到迷惘。

3。学习问题: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与中国有差距,学习方法不当造成成绩不佳。

不可否认,国外不少高校在科研、创造、技术上确实领先,但就大学教育来讲,与中国还是有差距的。国外教育讲求个性化的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创造和发明。就拿学生成绩来讲,国外更加注重学生的科研成果、论文、创造发明等,以学分来进行考评。而中国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这样,中国学生由于学习态度更认真,基础知识更扎实,考试成绩往往高出外国学生一截。至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国外学生往往自由、开朗,有比较多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也比中国学生强。但中国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在科研、实践方面往往会半途而废,很难取得突出的成绩。当然,如果按传统的应试教育来让中国学生学习,很多又会说国外教育是失败的。

4。经济问题:中国的留学政策的改变,加重了留学生的经济负担。

以前的留学人员政策,是鼓励公费留学,很多中国学生都是公派留学,经济上不用花一分钱。当然,同时伴随的,是巨大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以至于许多中国学生选择了不归路。我国从1999年起不再承担留学生的费用,改为自费留学,一个普通家庭支撑一名学生留学,压力是相当大的。而近几年,由于通货膨胀等国策的改变,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国外生活成本增高,很多家庭不堪经济重压,往往捉襟见肘,只好举家移民,或者放弃留学。

5。感情问题:在国外,中国学生往往陷入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和孤身之感。

孤独、思乡几乎是每一个海外的中国学生都要面临的难题。在遥远的他乡,没有亲戚没有朋友,语言又不通,平时学习很繁忙,自然就容易倍感孤单。中国留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心理暗示自己:国内人际关系复杂,不如国外干净;国外能脱离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一心向学,国内却难以做到。如此恶性循环,往往使中国留学生更加孤单和郁闷。同时,由于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特别是中国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更使中国学生难于适应。

6。前途问题:在国外,就业形势压力大,回国也难有作为。

出国以前,很多中国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在国外能取得成就,赢得精彩,但到了外面以后,看到的不再是天花板,得到的不是谄媚,而是更大的压力和打击。再加上语言关过不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学习的科目繁多而杂乱,便很容易产生所谓的“留学生综合症”,迷茫、孤独、空虚便是其重要的外在表现。前途暗淡,生存艰难自然让学生思乡萦怀,想早早结束这种“流浪”生活,而一旦回国,却发现国内企业以非人才拒之门外,自己在国外混日子的经历成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这便使中国的留学生们感到前途茫茫,心灰意冷,有些人便自暴自弃,玩物丧志,沉沦下去。

种种原因,使中国的优秀学子往往把出国视为畏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爱国。大量的优秀学子出国以后,中国的科技、教育水平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他们大多数都在致力于学术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报效给祖国——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发表,但贡献者却是中国。中国人在国外已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这种自立未必能使他们回到祖国,为国效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