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中学德国有吗?

充明花充明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亮身份,德高文法毕业的 19C-20c德国文法学校(Gymnasium)的学制和课程设置,跟现在的德国家庭学校(Hauptschule)非常类似——前两年是共同课程(allgemeine Fachschaft),后两年分科(spezifische Fachstufe)。文理都学,但是偏重于文科的学生最后一年是可以不选数理课程的。这种设置是为了让那些不喜欢理科或者没有天赋的孩子避免学习他们感到困难的课程,同时保证所有学生都具有基本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素养并具备升入大学学习的资格。

在当时的德国,能读文法学校的都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背景的孩子;而能进文理学院的,那基本都是家境殷实、智力超群。所以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文法学校和文理学院都是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只不过前者更偏向文科,后者更偏向理工科而已。 当时有个词叫“文理学院制”(Volluniversitätsmodell),用来形容那些在学科上无所不包、给学生充分自由选择权的大学,这种模式也是当今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典型。

然而,就是这种在当时被看作是“最完美”的大学制度,在德国却最终没能够保留下来…… 一战之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兴起,政府为了建立所谓的“全民教育”制度,开始大量兴建大众大学(Grüne Universität),这些大学的设立目的是“人人都可以获得高等教育”而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于是在一战结束后,德国迅速扩充了它的高等教育体系,原来只有40所大学的德国,到1930年已经扩展到近60所,而到了1950年代更是超过100所。这些大学的前身有的是从普鲁士州立大学体系里分裂出来的独立院校,有的则是原先的师范院校或工学院,总之大都继承了原来的院校名称中的“Uni”字尾。

虽然新建了许多大学,但德国人的理念始终没有改变,即无论大学生的数量怎么扩张,总归是个“少数派”;而职业教育则永远属于“多数人”,所以德国人始终没忘记自己在大学教育方面的“绅士”——其实也就是资产阶级——起源。 尽管大学数量翻了好几倍,学生人数也呈几何数增长,但是德国人对它们的定位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还是那句话,只要是上大学,不管多少人都还是属于“少数人”。

因此可以这样说,二战前的德国大学(包括文理学院)是在为未来的“学士”(Bacheler)培养人才,而战后的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出更多的“硕士”(Master)。换句话说,二战以前德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少数人”,战后德国的高校目标是“培养大多数人”。 既然目标发生了这样的转变,那么相应的教育体制就必须做出改变。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今天的德国高校主要是以学分制(欧洲模式)为主,取代之前的学籍制(美国模式)。

当然,现在德国仍然是有文法和文理学院的,它们主要作为德语区高校体系的一个补充存在。由于语言的原因,外国留学生往往很难适应德国本科教育体制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申请德国的研究生(硕士)项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