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硕士有多少?
我们系45个研究生,36个保送的,9个统考的,一个调剂的。 其中20个博士,17个直博。 也就是说,这个导师手里有五十多个人,一半以上都是博士和直博,这还是在不做项目只发论文的情况下,如果做项目的话,发论文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我的两个同学跟了这个导师,一个发了四篇,另一个发了五篇) 而我同门,同样做计算机理论方向,他是专硕,今年也是发了三篇顶会,申请到了直博,明年也直接是博一了。 我这个方向,一年最多只能发两篇,而且必须是大会,不是顶会也基本没意义。而我的老师,今年发了十多篇。
当然有的人可能说,发那么几篇也没啥用,其实这些会议论文在找工作的时候用处还是挺大的,尤其是直博的话,很多学校会直接把你发的文章算进博士阶段的成果,而读博期间发的文章,一般导师都会一作或者共同一作,所以实际上文章的贡献其实更大在于导师。 所以很多人会说读研就是给导师干活,其实很多时候,导师确实是在帮你积累人脉,拓宽圈子,你如果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认识一些人,对他们稍微示好,他们可能会在你将来找工作的时候提供很大的帮助。
我导师手下的那几个保送的学生,基本上联系好了工作,工资都还挺高的,一个是华为,一个是阿里,还有一个是我投了简历让我去面试但是还没通知的我,还有两个中车系统,一个是中车南京汽车,还有个不知道是什么中车,反正都是搞汽车的吧。。。
中国工科硕士教育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7年~1983年的恢复调整阶段,中国开始恢复研究生入学考试,学位制度也逐步走上正轨,工科硕士教育步入恢复调整时期,工科硕士教育的规模也开始逐年扩大。第二个阶段是从1984年到1990年的改革探索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现在。中国于1991年开始实施“211工程”,使得一大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迅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专业上也基本涵盖工程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使得中国工科硕士教育迈入了快车道。
截止到2009年,中国工科硕士年度招生数达到9万余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9万余人,毕业生达到7万余人,分别占硕士招生、在校生、毕业生总数的32%、35%和3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工程科技人力资源数量第一大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支撑。
中国工科硕士教育的发展速度要略高于理科硕士。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各类硕士生的当年招生、在校生、毕业生的统计数字,在过去十年中,工科硕士年均招生增长率9.08%,年均毕业生增长率14.58%,年均在校生增长率11.98%,都略高于理科硕士的7.73%、10.72%和8.37%。
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9年,工科硕士毕业生人数从24259人增长到70775人,增长了191.8%。从比例上讲,工科硕士毕业生占当年硕士毕业生总数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24.2%上升到了2009年的30.3%,增长了6.1%。
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可以从“就业去向”和“起薪点”两个方面衡量。从就业去向来看,2007年、2008年、2009年,工科硕士初次就业的毕业生中,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分别占当年就业人数的87.0%、90.6%、89.9%,而同期的其他学科学位硕士的这个比例,大约在85%~86%。可见,工科硕士在就业去向上有一定优势。
在毕业生起薪点上,从2000年到2008年,工科硕士毕业生的起薪点逐年提高,如2000年的平均起薪点为16683.6元,2008年达到了25299.2元,其涨薪幅度高达51.6%。同期的“工学学士”的涨幅也是最大的,达到了55.9%。可见,工科硕士在涨薪上也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