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好么?

束芳桃束芳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回答应该是对大部分体育人未来前景的概括,而不是对某个人具体职业路径的描述。因此不能保证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体育专业就业难主要是指非体育专业就业岗位少、就业难度高,而非体育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各行业平均工资来看,绝大多数行业平均月薪不过两三千,而体育行业的工资水平则是远高于平均水平(详见下图)。从收入角度讲,体育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并不存在。

影响体育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在于:部分高校设置体育专业时缺乏理性评估和统筹规划,导致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设置的体育专业大同小异,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同时,由于早期许多大学开设体育专业是为了满足奥运会申办城市需要(北京、广州、深圳皆有此历史经验),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较多地借鉴了国外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缺乏与本土实际需求的结合;另外,许多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往往将校区建在了较偏僻的郊区,导致学生生活极为不便,学习热情受到打击。所有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影响了体育专业的就业。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体育专业毕业起来就业并不难,为什么还会有人说体育专业就业难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就好比高考后选专业一样,家长在选择专业时通常都会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该专业将来好不好找工作,二是该专业将来挣不挣钱。当然,还有极少数的学生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专业,这点不必多说。如果按这种逻辑来推测体育专业就业的话,就会发现事实上就业难的真正根源来自于社会对体育认知的错误。(见上图) 在我国,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里仍然把金钱多寡作为评判职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在这样的价值取向背景下,体育专业就业难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但实际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没有体育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体育,我们如何能在奥运会上看到中国健儿奋勇争先?如何在NBA赛场上欣赏中国球员飒爽英姿?怎么在足球场上为男足姑娘们摇旗呐喊?又如何能在排球比赛中为中国队加油助威?…没有了这些体育场景,我们的生活该多么乏味! 所以,我说体育专业好,指的是体育运动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而不是指体育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匡含安匡含安优质答主

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近些年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无论在质与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对体育专业本科以上高、中级体育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在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已成为人们业余休闲最流行的一种方式。因此,体育专业的就业面越来越广。

社会人才结构促使体育专业就业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文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管理学等非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几百万人,他们普遍面临着就业问题。在这些毕业生中,又普遍存在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以及实践不足和敬业精神欠缺等一些难以克服的通病。相比之下,多年来体育专业学生在社会上因普遍存在着敬业精神好、上手快、实践机会多、可塑性强等优点,其就业的直接竞争力下降,就业空间相对增大。而且,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有较高的身体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活动能力,以及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使得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日益拓展。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促进了体育专业就业形势好转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高校体育课程普遍开始进行以公共体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公共体育课不再是一种普通的专业技能课,而是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的指示精神,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高校公共体育要为大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终身从事体育运动与健身打好基础,要从大学生的身体实际出发,培养大学生健身的兴趣和特长项目,因此,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有些院校,将原先比较单一的体育课,改为田径、球类、体操、水球、武术、健美操、瑜伽、太极拳、保健按摩、足疗、户外运动等几十种体育健身内容,学生选其中的2-4项进行学习和锻炼。这些改革,都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组织能力的体育教师来完成。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说,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需求。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体育专业就业提供良好环境

近些年来,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质与量上,都有了较大发展,为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环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