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开始移民有多少?
我爷爷是1950年到苏联的,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听说当时他们那里缺粮,所以就把我爷爷等几个身体强壮的人送去苏联做苦力,在苏联做了十几年煤矿工人,后来中苏关系破裂,我爷爷又背井离乡来到德国,在德国的一个矿山也干了十几年,最后定居在美国。虽然我爷爷会说汉语、俄语和德语,但是他的脑子好像忘在了苏联,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童年时代,对他的父母、家人几乎没有印象,也从来不和任何人提起他的过去,就像他从来没说过他是湖南人一样。
我奶奶是1948年来到美国的,她从小家境优越,会讲英语和广东话,到了美国后一直在一家华人超市里做会计直到退休。她们两个美国人结婚后生了三儿一女,我的爸妈和叔叔阿姨们现在都已经移民到了加拿大,而我和姐姐现在也在加拿大学习和工作。虽然我的爸爸经常告诉我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国,而我的妈妈一直想的是美国,但是我心里最牵挂的还是那充满烟火气息的家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建设三门峡、新安堤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先后有26万河南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移民到湖北、安徽、陕西三省的11个市、36个县,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在这26万移民中,外省回迁3.7万人,外省迁入863人,实际为外省输送移民22.2万人。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南阳的淅川、邓县、西峡和三门峡的陕县、灵宝、卢氏,洛阳的宜阳、新安、孟津、洛阳郊区及商丘的夏邑、虞城、商丘市郊和焦作的沁阳等14个县市(区)。
由于当时特定的条件,许多移民在离开故土时只带了口粮、农具等简单物件,把祖上传下来的房产以及大部分家产都抛弃了。而到达迁入地后,又由于遭受严重的水灾,不仅没得到的妥善安置,还要靠救济度日,生活十分困难。这些移民中,有19万人从豫西南山区老林中搬迁出来,被安置到湖北水滨湖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都十分落后的地区;有3000多人被安置在安徽省“江南三县”(望江、东至、石台)深山区,与江西交界的边缘地区,这里人稠地寡,他们根本得不到土地安置。如湖北省沔阳县原安排4000户的湖滩区,仅能“站脚落洼”,没有“落脚生根”。再加上他们远离故土、亲人,语言不通,风俗各异,加上当地群众一时很难理解他们,他们自然产生了“离乡背井他乡客,举目无亲独愁人”、“此去路遥何日还,一朝离别几时聚”、“望断家山无客信,梦回故里有鹃声”、“去时山头犹戴雪,到日江南梅已红”的怅惘之感。因此,他们中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思想波动,在新的环境中难以站住脚跟。
虽然出现了这一情况,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广大移民和安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移民工作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批移民已在新的地方逐渐扎下根来。